ID:28

不出国留学你的孩子输在哪

  在中国,一种现象成为潮流,常常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在留学日趋低龄化,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家长和留学生们的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今天出国留学网要说的是不出国留学你的孩子输在哪?

201508051457189354.jpg

  2005年,我去美国读高中时,国内的学生出国读大学尚属少见。前年,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实习时,为当时供职的美国杂志社写稿,发现出国读高中在大陆已经蔚然成风,自己当年申请的Deerfield Academy,每年的中国申请人已经翻了20倍不止。

  如今身在北京,又是在一次写稿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采访的对象已经变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甚至刚满十岁的孩子。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正趁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

  电话那头稚嫩的童声,已经在向我描述黄石公园的优美景色和迪斯尼乐园的乐趣横生。

  不出意料的,许多父母送孩子早早出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增加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筹码。

  然而在对话中,我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替孩子寻找的,是一种中国无法给予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

  “我的孩子属于在学校挂上名了的淘气,”一位北京的父亲向我描述他十岁、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儿子。

  “他喜欢的书读过几遍可以背下来,不喜欢的科目却无法强迫他学习。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合适。”

  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多年,例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西方教育概念,也已经在家长脑海中逐渐具备了具体而实际的意义。

  “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

  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从国外读书回来的留学生,目睹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十几年前家长在书店抢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心态,已经渐渐被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所取代。

  比起学校的名声,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教育在每个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心态无疑也会对出国的孩子造成影响,改变他们的追求与对留学的理解。

  加之现在的学生留学日趋低龄化,在他们兴趣与性格仍然十分可塑的阶段,便接触到西方的通识教育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他们吸纳西方教育的真谛会有意义深长的帮助。

  通过个人经历,我感到这种吸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然而这正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国内教育为他们做出准备中最薄弱的一项,也由此成为他们在留学时往往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人文学科最薄弱和最被忽视的

  从国外回来,和中国的朋友们聊天,有时大家会开玩笑,将我们新一代的“小留学生”和二十世纪初由清政府、达官显贵或书香世家送出国的那一代“前辈”做比较,说在东西方社会受教育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像那一代人一样,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合璧。

  这样的比喻总让我偷偷汗颜。

  二十世纪初留学西洋的莘莘学子,成长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起伏动荡之中。他们在出国以前许多人已经饱读诗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国难当头,各种思潮争鸣,为中国寻找出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留学海外的行为,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而如今出国留学的新一代留学生,出国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和文化的积淀又来自于哪里?是语文课堂上对古诗古文的大卸八块囫囵吞枣?是思想政治课上逐条铭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是各种不容置疑被塞进脑袋的各种定论和公式?

  这样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虽然如今的学生对这样的灌输早已不是全盘接受,不过却也无法公然挑战,于是有口无心地跟从着书本,难以享受到人文学科本应带给思想的挑战和乐趣。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以前,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早已被中国教育磨灭。

  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自己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较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

  留学也由此从开阔眼界、挑战自身认知的行为而变成仅仅是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砝码。

  这从出国以后的中国人在学校所选择的学科与专业便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久前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的回国就业人数占了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导致这些领域求职人员远远供大于求。

  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同样常见:和我一届毕业的来自中国的大学同学,现在绝大多数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

  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大学里选择了经济学作为专业,原因是人文学科那时在我眼中虚无缥缈,纸上谈兵。


ID:29
ID:30

热门关注

ID:31
ID:32
ID:33
ID:34
ID:35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留学新闻 语言考试 院校专业 材料准备 申请条件 行前准备 签证办理 留学生活

精彩图文

I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