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 2013年10月07日 04时讯
当问及穿校服的优点时,42.3%的受访对象指出大学生制服能够展现学生的整洁、秩序;23.6%表示这是对学校的尊敬;15.7%表示这是学生的象徵;10.1%表示这避免了学生之间的攀比;另有8.4%认为穿学生制服比较简单节省。
而大学生制服的缺点,35.3%认为大学生制服太过于性感时尚;26.5%觉得女同学的制服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很不方便;15.9%表示制服很容易弄髒;12.7%指出如果学生在外面表现的不好,别人可以通过制服认出校名,进而会损坏学校名声;还有9.6%表示有些学生会透过制服产生对学校的比较。
有趣的是虽然94.4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穿校服,但仅有70.96%的学生愿意天天穿,15.15%的学生认为固定某天穿就可以了;另有6.06%的学生觉得只在学校重要仪式和重要日子时穿;还有2.27%认为考试的时候穿就够了。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叻察帕萱律实大学9月19日公布一项大学生制服民调结果,该民调于9月14-17日进行,抽样调查了曼谷以及周边府治的1,293名大学生,结果指出94%的受访对象表示大学生很有必要穿着学生制服。
针对9月初法政大学「大学生制服海报」引起的争议,导致部分学生和民众对大学生穿制服产生质疑,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穿制服,大学生制服约束了学生的特性。该海报引起了社会的不同论点。
为此叻察帕萱律实大学调查了各个年级大学生,对大学生制服进行调查研究。当问及大学生是否有必要穿制服,94.44%的受访对象表示很有必要,因为大学生制服是大学生的象徵,能展现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更加遵守学校的规章,时刻提醒自己还是学生;而5.56%则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穿不穿制服没有关係,外在的表现也不能体现学生是否为好学生。
当问及穿校服的优点时,42.3%的受访对象指出大学生制服能够展现学生的整洁、秩序;23.6%表示这是对学校的尊敬;15.7%表示这是学生的象徵;10.1%表示这避免了学生之间的攀比;另有8.4%认为穿学生制服比较简单节省。
而大学生制服的缺点,35.3%认为大学生制服太过于性感时尚;26.5%觉得女同学的制服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很不方便;15.9%表示制服很容易弄髒;12.7%指出如果学生在外面表现的不好,别人可以通过制服认出校名,进而会损坏学校名声;还有9.6%表示有些学生会透过制服产生对学校的比较。
有趣的是虽然94.4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穿校服,但仅有70.96%的学生愿意天天穿,15.15%的学生认为固定某天穿就可以了;另有6.06%的学生觉得只在学校重要仪式和重要日子时穿;还有2.27%认为考试的时候穿就够了。
参考资料来源:2013年9月20日 世界日报
连接网址: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3/0920/article_110454.html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