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28

讯息不够充份 清寒优秀生错失进入好大学的机会

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 2013年07月13日 09时讯

根据一项对最近一年内应考SAT考试的高中学生所作出的调查显示,多数有顶尖考试表现和在校成绩优异的清寒学生对国内最好的大学根本连申请都没有提出过。

经济学家表示,这个模式持续加深这个国家的贫富不均情形以及低阶级流动的状况,因为大学毕业生比非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高出了许多。在高中表现杰出的清寒生却经常未从他们所选读的、排名较后的大学当中毕业。

根据两名长期教育研究家:史丹佛大学的Caroline M. Hoxby和哈佛大学的Christopher Avery所作的分析,位居经济最底层四分之一的绩优高三生中,仅有百分之34就读于全国排名前238名内的大学。而在位居经济最顶层四分之一的绩优生中,这个比例是百分之78。

这项研究结果彰显,对于菁英公私立大学而言,仅管他们宣示希望能够招募位居经济光谱各处的学生,多数学校都未能实现这个目的。

根据该报告指出,多数的清寒优秀生反而就读了离家近的社区大学或四年制学院。根据这份报告的作者、其他专家以及高中学校辅导员表示,高中学生多半不了解他们可以获得的财务补助有多少,或是仅仅是从不考虑念顶尖大学因为他们从来不认识任何念过这种大学的人。

康乃狄克州Bridgeport市Central Magne高中的一名辅导员George Moran说:「许多清寒和小康的学生都倾向在当地就读有名气的学校,当妳想想就会发现这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榜样或模範,比方说,谁曾经听过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全美排名第七的菁英人文大学,录取人数极少)?」

不论原因如何,这些选择常常都有很大的后果。多数清寒生就读的学校,相较于排名在前的学校,只有较少的资源和较低的毕业率,许多就读当地大学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毕业。而就算毕业的人也都错过了顶尖大学所能带来的就业机会。

这项新研究正慢慢开始获得学者和大学官员的注意因为他比其他关于大学选校的研究来得更全面。这份研究暗示对清寒生来说的这些问题,还有那些机会,可能都比先前所料想的大多了。

近年来非常积极招生清寒及小康家庭学生的菁英Amherst学院招生部主任Tom Parker说:「无庸置疑地,发现有这幺多优秀的清寒学生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同时建议大学在说服这些学生申请的时候应该要更有创意一点。

根据这份以考试成绩、自我评估、人口普查以及其他关于2008年高中毕业班的数据所作成的研究,全国前十五大都会区的顶尖清寒生还是会申请顶尖大学。但是这样的学生如果是来自于较小的都会区,例如Bridgeport、Memphis、Sacramento、Toledo、Ohio和阿拉斯加州的Tulsa,或是来自乡村地区,就不会申请。

Hoxby说这些学生:「欠缺机会去接触能告诉他们不同大学间有很大差异的人。」

倘若最高法院限制以种族作为优惠性差别待遇标準的措施,菁英大学很快就要面临招生清寒和小康家庭学生的压力了。涉及德州大学的这个案子,预计在六月下旬作出判决。

其他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目前对于清寒学生没有提供任何相对于同种族富裕学生的入学优惠措施。一份不利于德州大学种族优惠性差别待遇措施、又牵连广泛的判决将会导致大学得要把各种社经地位的条件纳入考量,包括收入、居住地和家庭组成。这样的一个举动可能会增加学校在财务补助上的花费,但也会帮助他们招募到一定数量的弱势族群学生。

该份研究发现,在绩优清寒生当中,有百分之6是黑人、百分之15是亚裔美国人,还有百分之69是白人。

维吉尼亚大学入学部主任Greg W. Roberts说:「如果我们对多元性的定义出现了变化,那我就期待学校会努力找出清寒学生来。」

Hoxby和Avery都是经济学家,把大学目前的措施用在街灯下找钥匙来比喻。这些学校持续把他们招生优秀清寒生的努力放在一小部分的高中上,如:波士顿、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的高中。

这些研究者把优秀生定义为那些很可能被顶尖学校录取的学生,差不多是全国前百分之四的学生。学生至少要有A-的平均成绩,还有名列前百分之十的SAT或ACT成绩。

这些优秀学生当中,有百分之34是来自于最富裕的百分之二十五的家庭,27%来自次富裕的百分之二十五,22%来自再来的百分之二十五,而17%来自最底层的百分之二十五。(研究者把这些收入的划分本于有一个高三生共居的家庭当中,而以家庭年收入美金$41,472作为最底层的收入上限,美金$120,776是最顶层的收入下限。)

在德州西部长大的南加大大二学生Winona Leon说她对研究结果并不感到惊讶。Leon是农场小镇Fort Davis上一个17人的毕业班的第一名毕业生兼代表致词者,在那里能力进阶班跟SAT考试準备都是很稀有的事。

她说:「我们那时候真的都是靠自己创造资源。」

她当初先假设遥远的学校一定会太贵,因为学费还有往返家乡的机票钱。但当她收到一封来自一个清寒生协助计画QuestBridge的信的时候,她才发现顶尖大学可能会提供她足够的财务补助让她去念这些学校不比念德州一所州立大学来得贵。

平均来说,私立大学和顶尖的州立大学都远比社区大学来得贵,即便是有财务补助。但是有些学校,特别是最好的那些学校,会提供足够的补助来为清寒生弭平这个差距。

这份报告发现,如果他们可以申请到顶尖大学的话,优秀的清寒学生通常会在那里有优异的表现。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百分之89就读于顶尖大学的学生都顺利毕业或是在快要毕业的常轨上,相较于就读于较差学校的清寒学生只有百分之50。

这份报告将会发布于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报告作者们强调,他们的资料并不是要说,如果大学再努力招生一点,那些没有申请顶尖大学的清寒生就会申请这些学校并且获得成功。Hoxby和维吉尼亚大学教授Sarah Turner都继续作追蹤研究来发现哪些招生手法会成功以及后来那些学生究竟成就如何。

对大学而言,可能的招生手法,包括:寄学校简介、电话、e-mail、社群网站还有透过校友招生。另外一份Hoxby-Avery报告当中引注的研究,则建议最顶尖的大学至少要有一名毕业生来自于美国小城镇。

参考资料来源: 2013年3月16日  The New York Times- Education版
连结网址:"Better College Failing to Lure Talenled"   David Leonhardt报导     

http://www.nytimes.com/2013/03/17/education/scholarly-poor-often-overlook-better-colleges.html?smid=pl-share )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ID:29
ID:30

热门关注

ID:31
ID:32
ID:33
ID:34
ID:35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新闻资讯 社会聚焦 海外趣闻 行业动态 留学政策 留学预警

精彩图文

I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