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欧巴马曾于今年8月建议联邦政府以大学的承担能力及表现为联邦教育经费支配的基準(Performance-Based Funding, PBF)。评量大学能提供多少机会给不同背景学生完成学业来区分等级,例如学生毕业后平均得负担多少学贷、是否很容易就可以付完、多少学生能準时毕业,及所学的是否与职场的需要配合等,除了方便联邦教育经费的支配外,也让学生和家长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值得就读的大学。
但联邦立法者应该注意到,PBF这套系统尚未推广至全美各州。根据阿拉巴马大学教育政策中心(Education Policy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Tuscaloosa)的研究报告指出,自从1978年田纳西州率先以PBF方式来分配少量的教育经费作为实验以来,全美至今已有21州正在实施中,这些州至少都有一部份教育经费分配是以PBF这套系统为基準。最近则另有7州也进入了PBF的过渡时期,还有10州在正式立法提案的进行中,剩下的12州则完全没有任何举动和意图加入行列。当初首当其冲的田纳西州,目前教育经费已完全依赖PBF系统来分配。
州以学校表现为基準来分配教育经费的方式,经过多年的洗礼,的确有明显的改变,但至今仍然找不出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对学生的学术成就有很大的影响。报告建议,除非依循田纳西州的模式,以更大比例的州纳税人的钱交由PBF系统来分配,如此才能看得出大学办学成果及学生学术成就增强的效应。
报告也同时建议这套表现衡量模式应将州的人力需求和州的经济目标纳入,并允许高等教育根据不同的任务以个别的标準来评量。
资料来源:2013年8月12日,高等教育纪事报
连结网址:http://chronicle.com/blogs/bottomline/performance-based-appropriations-may-not-sway-student-outcomes/?cid=at&utm_source=at&utm_medium=en
驻洛杉矶教育组吴迪珣摘要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