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28

香港教育制度上的几大部分

  香港教育

  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九年免费教育、高中及预科课程、专上课程。

  概况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统筹局(下称“教统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份:

  学前教育: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

  九年免费教育:在全港设立官立或津贴资助学校,为适龄学童提供六年制小学及三年制初中课程。

  高中及预科课程:设立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为学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设立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作为学生报考大学前的课程准备。

  专上课程: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上课程,包括工业学院、大专、大学教育。

  学前教育

  香港的学前教育大致可分为幼儿园和幼稚园两种。两者均为私立经营,有以商业化集团形式运作的幼稚园集团,也有由非牟利团体兴办的幼稚园。后者通常由教会或社会服务机构筹办。

  香港的幼儿园和幼稚园本来有不相同的服务对象: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未适合进入幼稚园的幼童,为家长提供托儿服务;而幼稚园的服务对象则是3至6岁的幼童,让他们在学校环境里学习群体相处,以及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幼稚园由教统局管理,而幼儿园则由社会福利署管理。但现在不少幼儿园都兼营幼稚园相同的业务,使6岁以下幼童都可以在幼儿园内接受教育。

  九年免费教育

  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2002年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现时香港基础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反思优势,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香港的基础教育一直被批评为过份着重背诵(即所谓“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现今瞬息万变的资讯社会中,未能好好把握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使香港的就业人材变得缺乏竞争力。因此,教统局希望透过课程改革,从根本改善学生的素质。

  教统局制定的政策强调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达到使学生能够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政府在前述的课程指引内提出了“九种共通能力”及“四个关键项目”两种概念。

  九种共通能力

  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创造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运用资讯科技能力

  运算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研习能力

  四个关键项目

  德育及公民教育

  从阅读中学习

  专题研习

  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

  小学课程(小一至小六)

  小学六年免费教育于1971年推行。现时香港的小学教育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及两个学习阶段。

  八个学习领域分别是:

  中文(包括语文课及普通话课)

  英文

  数学

  科学教育(包含在常识科内)

  科技教育(包括常识科及资讯科技)

  个人、社会及人文学科(包含在常识科内)

  艺术(包括音乐及视觉艺术)

  体育科

  两个学习阶段分别是:

  第一学习阶段:由小一至小三;

  第二学习阶段: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个学习阶段完结时,学生都要参与一个由教统局主办的全港性系统评估,评核结果让当局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完成小学后全港学生会被教统局中央派位分派到志愿的中学。

  初中课程(中一至中三)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学名义上是英文中学,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数学、历史等,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实际上是奉行双语教学,仅课本及笔记以英文编写,上课时老师通常以广州话讲授。

  1997年后,特区政府决心贯彻推行母语教学,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及笔记,并以广东话讲授(这个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学的学生的母语均为广东话,并非真正按个别学生的母语教学,也没有提供其他方言的教学)。但全港400多间中学里,其中114间却可以继续使用英语授课,这些中学通常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当中甚至有一定数量是政府主办的官立中学,由于政府的官校亦不以身作则,因此母语教学的成效一直备受质疑。母语教学的议题,至今仍具争议性。

  2005年,教育局于中学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学校授课语言的议题。局方考虑以学校学生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学生成绩佳的学校将可选择以英文为授课语言,而其余亦以中文为授课语言。

  而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除了有中国语文、英文及数学这三个主科外,还有综合科学、历史、中国历史等科。但部分中学却因资源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把初中的历史、地理、经济及公众事务科合并为综合人文科。

ID:29
ID:30

热门关注

ID:31
ID:32
ID:33
ID:34
ID:35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国家优势 教育体系 专业资讯 热门专业 中小学留学 本科留学 研究生留学 艺术生留学

精彩图文

I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