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校园中对同姓恋者霸凌行为的普遍性及影响,一直都没有系统性的研究,相关数据也是付之阙如。在泰国各地的中小学仍然维持着只赞同异性恋的传统观念,老师有时会强迫学生改变行为,以改变学生的性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分部(UNESCO,Bangkok)最近的调查研究就发现在泰国具女性柔弱特质的男学童被迫加入学校拳击社或足球队,而且还有一些具女性柔弱特质的男学童被迫在寺庙中担任见习男僧,目的皆在将他们转变为异性恋者。校园中对同性恋者持续的霸凌,特别是对那些不遵守传统性别角色的学生的霸凌情形最为严重,学校行政单位或是教师对这些情形,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装作不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分部因此发起对泰国同性恋及变性者罢凌行为的研究,目的在透过研究了解校园霸凌的型态及严重性,以便将来研拟防止霸凌的策略。最近在UNESCO曼谷分部举办了第1次谘询会议,邀请了许多参与研究的青年团体代表参加,例如位于清迈的MPlus、位于Ubon Ratchathani及曼谷的Rainbow Sky协会、位于普吉的Andaman Power以及位于Chonburi的健康及机会协会,此外也有许多位于这5个省的中学生代表参加。在会中有青年学生公开的陈述他个人经验:「我在学校中被轻视,我的老师会惩罚我,我的同学不能接受我,我不想上学或直视老师及同学的脸」。泰国Mahidol大学健康政策研究中心正与谘询会议合作共同发展研究校园霸凌指标,以便更广泛的了解这些暴力及歧视的情形。
参考资料来源:101年12月20日
连接网址:http://www.unescobkk.org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