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品质该如何衡量呢?对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也许在学校待一天就可以了解该校的大致情形,但却得花上一年时间才能评鉴出一间学校的优缺点。对家长来说,他们没有办法花那幺长时间来评估一间学校的好坏,就算有时间,他们恐怕也不知道该从什幺角度来决定要不要让自己的小孩就读这间学校。
在这样的状况下,通常家长会仰赖一些概略的品质指标,像是家长之间的口碑和该校的标準化测验成绩来作为孩子是否该入学的决定因素,但是这样的评估机制其实大有问题,而且需要仔细检视。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够精确。有些学校之所以获得许多家长的口碑推荐或是取得出色的测验成绩,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某些优势族群的需要,但根据研究指出,这些名校常常无法像其他那些不甚出名或成绩不亮眼的学校那样,给予学生更多的附加价值及更大的帮助。
第二个问题则是这些指标都不足以全面评估一间学校的好坏,尤其是标準化测验成绩只能提供狭隘且不透明的评估结果以及用来比较各校之间的短期差异。而且单靠成绩高低来评估学校品质,只有极少数的学校能成为赢家,其他则变成竞争之下的失败者,那不仅伤害那些学校的名声,也会让外界误认为整体教育品质有呈现大幅下滑的趋势。
最后的问题是这些评估方法带来不当的隔离效果。测验成绩出色的名校形成竞争激烈的窄门,到最后学费昂贵得让一般人唸不起。即使位于低收入区,这些好学校仍会被社经地位相对优势的家长所掌握,一般人的小孩会被那些有优势的同学孤立,无法享受和他们一样的学校资源。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优势族群学生也无法接触到和他们背景不同的同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位于美国麻州的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Massachusetts)和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合作研发了一项名为「找到你心中最理想的学校」(Dreamschool Finder)的学校品质评估工具。该校负责研发的助理教授杰克.史奈德(Jack Schneider)指出,虽然完美无缺的学校品质评估工具并不存在,目前他们所开发的工具也未臻完美,但在有限的资料基础之上,已经能为家长们提供比较好的评估方式,让他们视自身需要去评估学校,像是学校文化、多元性或是大学升学率等,其评估结果也会比较精确。
该评估工具分为六大项目。前两个项目是语言及数学的成绩进步情况,使用各州的SGP(Student Growth Percentile) 统计资料,比较学生在标準化语言及数字测验成绩中的进步状况。第三个项目是「学校环境」(school climate),利用毕业率及辍学率来评估,了解各校学生及成人对教育过程的投入程度及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升学情况。第四个项目是「大学準备程度」(college readiness),利用SAT测验中的写作成绩及大学先修班(Advanced Placement)中取得三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来做为评估指标。根据研究,这两个数字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们是否已準备好升上大学。
最后两个项目则是「学校资源」(school resources)及「多元性」(diversity)。更多的资源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而多元性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也有很大的助益。该工具是利用每一个学生能分到的经费(expenditures per student)来直接评估学校资源,至于多元性则是创造了一个「完美多元性」的人口组成指标,包括白人、非裔美国人、拉丁裔及其他族裔各佔25%的组成比例,然后计算各校实际人口组成与该指标之间的差距有多少,用以评估该校的多元性。
这些指标及使用的统计资料仍有许多问题,像是有些州仍没有SGP的统计资料、学校环境很难只靠毕业率及大学升学率来判断、学生的大学準备程度也只能靠标準化测验成绩来了解、学校资源只能看到经费的金额,而不能了解经费运用的实况以及多元性的评估方式过于武断等。
儘管有许多限制,但该工具仍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评估方式,给家长更全面的评估资讯。也让许多被传统、偏颇且单一的指标给压迫的学校,有更公平的比较基础,进而鼓励它们各自发展独特的优势。
资料来源:Education Week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3/10/30/10schneider.h33.html?tkn=YZWFoq6bh0sq9GNpASXtdfCuRWFbSU%2BBWydo&cmp=ENL-EU-NEWS2
驻休士顿教育组 周汶昊摘译
有效的英文写作教学方法
在美国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技巧。僱主可以花费数十亿美元就为了补强员工的写作能力。美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未来要採用的评量,将比以往的测验方式更强调学生必须藉由写作展现所学。社群媒体发达让原本只是朋友间的闲聊,延伸到同侪之间专业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而这样的影响力正持续扩大中,因此写作技巧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增广视野的好方法有什幺呢?根据2008年教育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一项调查报告,藉由整合研究结果、专家经验、学生需求及相关资源等来引导学生实务写作(evidence-based practices)教学法早已很明确运用在教导学生如何写作,只是目前仍未普遍施行。最近(2013年11月)发表在校园心理学评论(School Psychology Review)的一项调查显示,研究学者盖瑞.楚欧亚(Gary A. Trioa)与娜塔莉.欧林豪斯(Natalie G. Olinghouse)简述实务写作教学法的重要步骤,包括每日写作练习、写作策略指导、自律策略发展(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与后设认知反省(注1)(meta-cognitive reflection)、同侪合作(peer collaboration)以及藉由形成性评量(注2)(formative assessment)获得定期的回馈。虽然事实证明那些施行实务教学法的学校,学生的写作技巧确实有快速且显着的进步,然而根据该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教师专业进修制度让老师学习如何教导实务写作教学法。(注1:后设认知意即在控制意义的形成过程,加以指导、校正与调整,以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注2:形成性评量即教学历程与评量历程结合,以期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
当学生已经能掌握写作技巧时,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要如何利用写作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如同学生学会阅读后就可以用阅读去学习一样,学生学会写作之后,就能把写作当成沟通工具来加强他们的学习。老师利用文章阅读与对话练习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后,就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让他们深入思考文章内容,进而清楚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州共同核心课程标準不只要求美国学生每年要在写作複杂度上有所进步,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有能力把写作当成想法阐述以及处理日益增多资讯的一种工具。写作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项难以跨越的障碍。不过,既然有研究调查证明实务教学法的有效性,就应该想办法以这样的教学法教学生「写作」。2011年12月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计画早已证实,高品质的写作教学对于阅读理解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极具影响力,所以写作能力进步带给学生的好处不仅是纯熟的文笔而已,还能帮助他们进行跨领域的深度思考。
资料来源:Education Week Teacher
http://www.edweek.org/tm/articles/2013/10/30/fp_laud.html?tkn=NZLF6keSxv2062tXPO2RCQe%2FCJq0A9wzPyc1&cmp=ENL-TU-NEWS2
驻休士顿教育组 李知音摘译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台湾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